医闹调解机制出台 无理赔偿要求或将作古

jswei69| 2012-03-22 14:19:11
阅读()

  我国的医闹纠纷是医院的一大特色,几乎没有哪一个医院没有经历过医闹纠纷。医闹的形成除了医院方面之外,病人及其家属也是一个原因,很多时候病人在医院一旦死亡,医闹总是适时出现,医院往往就成了舌战的战场。因此,医闹调解机制应运而生。

 

  一位70岁的患者因患腰痛,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就诊时突然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患方认为,是医生延误抢救导致死亡;医方认为,是患者自身疾病发展所致。双方各执一词,纠纷闹了半年。

 

  后来,患者家属来到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调委认为,医方应承担主要的损害赔偿责任。医患双方就赔偿数额进行协商,最终签订调解协议。一起持续了半年的医患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1年1月1日,我国《人民调解法》正式实施。5月30日,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挂牌成立。医调委整合了北京卫生法学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和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医疗纠纷协调中心的资源,工作经费由市财政予以安排,同时可以接纳社会捐赠、公益赞助。医调委不是法人机构,不代表任何政府部门,而是受群众之托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员与纠纷当事人的地位平等。

 

  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方说,我们坚持公正、中立的第三方立场,快速调解医疗纠纷,化解医患矛盾,避免纠纷升级恶化。

 

  医调委规定,在接到医患双方调解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受理案件;在当事人材料提交齐全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结案;经双方当事人申请或因医疗纠纷调解情况确有需要的,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经延长仍不能结案的,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或由其他部门处理。而如果直接通过法院诉讼,案件审理至少需要1年。

 

  医调委是独立于卫生系统、保险公司之外的第三方,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不收取任何费用。北京市还成立了由司法局、卫生局、财政局、公安局、高法、保监局组成的“北京市医疗纠纷处理协调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各部门履行职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并定期对医疗纠纷调解工作进行评估。

 

  截至2011年底,医调委共接到调解申请1118例,受理994例。其中,正在调解案件423例,已结案件571例,调解成功513例,调解成功率为89.84%。

 

  2

 

  七成医院

 

  发生过“闹医”

 

  搭建医患沟通平台,让医疗纠纷从院内转移到院外

 

  在北京某医院,一名中年男子手术前麻醉意外死亡。患者家属找来80多人围住医院,并用花圈将手术室的门封起来,不让其他患者做手术。医调委调解员接到电话,立刻赶到现场。经协商,患者家属同意调解,医院才恢复了正常秩序。

 

  2011年,北京市发生数起影响恶劣的医疗纠纷。在纠纷科室排行中,妇产科高居榜首。据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查:北京市72%的医院发生过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等“闹医”事件;77%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纳住院费用的问题。这些事件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威胁着医生的人身安全。

 

  过去,很多医院为了息事宁人,往往“花钱买平安”。据统计,在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赔偿案件中,无过失补偿或超高赔偿案件超过20%。北京同仁医院原院长韩德民说,很多纠纷没有明确的医疗过错责任认定,但医院却要赔偿,这是“无奈的赔偿”。

 

  2010年12月25日,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规定:公立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患方索赔金额1万元以下的,可以通过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索赔金额1万元以上的,应当通过人民调解或诉讼方式予以解决。

 

  医调委的成立,为医疗纠纷的化解提供了新途径。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纠纷投诉的,引导医患双方通过人民调解或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未经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直接到法院起诉的,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引导当事人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可邀请或委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经医调委调解的医疗纠纷,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保险机构可以将调解协议书作为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的依据,依法依约予以赔偿;调解协议经当事人确认的,法律予以确认,可以作为损害赔偿的依据。

 

  刘方说,医调委为医患双方搭建了沟通平台,让医疗纠纷从院内转移到了院外,通过法定程序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目前,北京市80%的医疗纠纷经调解处理。

 

  3

 

  调解员和鉴定专家缺乏

 

  应尽快为医疗纠纷调解立法,让医患纠纷在法律框架下获得解决

 

  2011年7月,北京通州某医院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患者左某死亡。患者家属召集30多人到医院,要求对就诊情况作出解释。医调委调解员接到申请赶到现场,但患者家属情绪激烈,现场混乱,局面失控。当晚,调解员在警方的护送下才得以离开医院。

 

  调解员郑平林原是湖北省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她说:“能当好医生,未必能当好调解员。”她认为,医患矛盾激化,患者或者家属处于非理性状态,调解员需要有把控局面的能力,找准症结,当场化解矛盾。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很难担负起调解员的任务。

 

  专业调解员缺乏,是医调委面临的一大难题。医调委共有4个调解组,每组现有2—3名调解员,无法应对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医调委招人难,招到合格的调解员就更难。目前,北京市医调委人均4000元左右的薪资,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北京市医调委全职调解员有44名,但数量还远远不够。

 

  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缺乏,同样困扰着医调委。目前,医调委聘请了20多位专职专家,都是北京市三甲医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但远不能满足医疗事故鉴定的需要。调解员根据咨询专家的意见,初步认定医疗损害责任,并计算大概的赔偿额度,提交医调委技术专家及法律专家审核,而后再上报专家合议会。为了解决专家队伍不足的问题,医调委只能从各大医院临时聘请相关专家来鉴定医疗事故。

 

  刘方说,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不仅需要具备分析事故的能力,还需要判断事故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建立起一支上百人的专家库,由患者家属来随机选取专家,就更能确保专家鉴定结果的公平公正。

 

  据了解,医疗纠纷双方必须自愿申请才能进行调解。只要医患双方任何一方不同意调解,就无法启动调解程序。在调解过程中,医调委认为合理可行的调解方案,医患双方不一定会接受,给调解工作带来困难。一位北京某三甲医院医务处处长表示,医调委刚刚组建,在社会上还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因此作用有限。当医调委调解失败后,医患纠纷又回到了“原点”。

 

  刘方呼吁,应尽快为医疗纠纷调解立法,让医患纠纷在法律框架下获得解决。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认为,第三方调解只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渠道之一,构建全方位的纠纷解决机制更为重要。

 

  我国的医闹开始的时候不过是病人和医院之间的纠纷,事实上发生医闹纠纷很正常,但是在医托越来越横行的今天,医闹大多已经成为一种闹剧,因此,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成立,不仅有助于调解医闹纠纷,也可同时打击医托。使得医患关系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