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不断深化 康复医疗却发展滞后难题不少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将打造一个金字塔形、多产权形式并存、上下联动、布局合理、高效运转的医疗服务体系。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作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落实急、慢病分治,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提高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与效益。
在医院内部,康复医学如何做到早期介入,让病人尽快从临床科室转出?大型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社区之间怎样建立转诊机制?在推行康复分级医疗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障碍?会上,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康复医学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
康复病人转诊要有政策引导
目前,医疗资源向大医院集中,形成“医疗顶端优势”,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也不例外。因此,康复病人往下转就成为难题。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倪庆宾表示,让大医院外转病人,要通过政策引导,不能光靠行政指令。“目前,医保支付康复科病人费用不分疾病的轻重和阶段,且报销水平较低。下一步,医保和新农合应该调整支付方式和报销比例,让大医院愿意把康复病人转走。”
江苏省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的黄澎主任曾在三级综合医院任职,他认为,如果通过政策调整,使大医院康复病人的住院时间越短,医院得到的相对费用越高,那么病人下转就会成为现实。
“制定康复医疗转诊规范和标准也是试点应当做的工作。”云南省保山市卫生局副局长金常德介绍,目前该省已经对13个康复医学科涉及的病种出台转诊意见,并建立评分制,明确转诊时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柯云楠认为,对各级康复机构的平均住院日提出考评要求,也有助于病人下转。比如同一病种,大型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平均住院日可以规定为6天~8天,专科康复医院规定为1个月~3个月等。
康复应尽早介入临床
在康复医疗双向转诊体系建设过程中,病人怎样在一家综合性医疗机构里实现顺畅地从临床科室转入康复科,也是专家们讨论的重点。
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肖月告诉记者,康复医学强调对急性期病人的早期康复介入。以骨折病人为例,在临床治疗结束后,应该马上考虑肌肉功能恢复,否则康复费用会更高,康复效果也难达到最佳。
倪庆宾介绍,泰安市中心医院的康复中心“绑定”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和针灸、推拿等科室,病人从这些科室转往康复科,绩效可以分别计入两个科室。临床科室主动转病人的,医院还会给予奖励。现在,康复早期介入已经形成常规,康复医师在病人入院后第2天就会深入到病人床边。“现在,我们医院康复中心的日诊疗人次超过500人,这完全得益于康复早期介入。”
人才缺口亟待补齐
讨论中,多位专家和管理者对康复学科的人才瓶颈表示担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康复质控中心做过一项调查,据不完全统计,新疆共有康复人员1018人,其中康复医师占68.1%,但康复治疗师只占31.9%,且大部分是转行而来。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院长范晓红说,康复医师是临床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进行康复治疗时,应当由康复医师到临床科室去会诊、评估病人,制订康复计划,由康复治疗师进行治疗,再将康复效果反馈给临床。但许多医疗单位都是由康复治疗师直接操作,由于缺少临床经验,对病人基本疾病和生命体征不掌握,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江苏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李少冬表示,康复医学的教育要纳入整体医学教育通盘考虑。金常德说,保山市打算采取帮扶的形式,让上级医院的康复医生对社区医生进行常态化跟踪和指导,并用公共卫生资金给予补助。
加强部门合作可事半功倍
“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涉及卫生、人事、人保、教育、残联、民政等部门,特别是在基层,这些部门在配合上还存在不小的困难。”倪庆宾说。
无锡市康复医院的前身是一家二级综合医院。该院院长党英杰介绍,医院能够成功转型,离不开当地残联的帮助。转型时,无锡市残联提供了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采取租赁的形式帮助医院发展。现在,该院日均服务康复病人达到近300人次。“以前医院是求生存,现在是谋发展。”
李少冬认为,在康复分级体系的建设上,卫生部门要重点争取社保、物价部门的支持,共同出台有利于双向转诊的政策,并对收费项目进行扩展。
在这里,编者建议,可以仿照国外的方式,由社保部门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人口数,把医保资金划拨给社区,再由社区引导病人在大医院和社区机构间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