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不得力 就医窝心事不少
岁末年初,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几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现,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居民“首诊在社区”、“小病在社区”的就医观念也正在逐步深化,但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常吃的药买不到”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社区医疗服务的重点对象,此类人群对社区医疗服务有一个不满意的地方是“常吃的药买不到”。
63岁的孟阿姨正在东五环外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吊瓶疏通血管。她对记者说:“到社区看病我们老年人确实方便了很多,也实惠了很多,但还是有弊病,常吃的药老是买不到。降血脂的利平脂、治腿疼的骨刺宁这里都没有,我现在每个月还得跑好几回北京朝阳医院,每回都得花两三个小时排队挂号,就为了拿两盒药,如果能在这里买到这些药那可真是谢天谢地了。”
正在窗口取药的周大爷已年过七旬,他指着刚买到的满满一袋子药说:“这么多,就没有治糖尿病的药。”周大爷两年前被诊断患有糖尿病,到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买药遭遇几次“没有”之后,就放弃了在社区治疗糖尿病的想法:“这儿好些药都没有,不得不去大医院。”
不仅是患者“常吃的药买不到”,有些社区医生表示,日常用药有时也会捉襟见肘。“太缺了,有些最基本的药都没有。”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的余医生给记者介绍了一个她经常会遇到的难题:“几个月大的宝宝发烧、流鼻涕,还拉肚子,不能给宝宝用抗生素,怎么用药呢?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感冒宁糖浆都有退烧的作用,但这两种药都是凉性,可能会加剧宝宝腹泻。羚黄宝儿丸、健儿清解液,这些对症的药不会引起腹泻,但是这里又都没有。”余医生说,这种情况她一般都是写一张条子,让家长自己到药店去买,“不能因为没有对症的药就让宝宝吃不对症的药呀,可就为这跑一趟大医院又确实太折腾。”
“一点小外伤都没办法处理”
今年1月13日,家住北四环外的黄先生不慎碰破了额头,但是想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处理这点小外伤却难倒了他。
用完家里仅有的一个创可贴,第二天一早,黄先生来到了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花2.5元挂完号,黄先生想在这里换一个创可贴,“医生回答得很干脆,没有创可贴,因为创可贴不在社区基本药物目录内。”黄先生继而提出想在创口擦些碘酒消消毒,“医生说碘酒是有,可是卫生服务站没有外科,至于这事应该找谁,就连那个医生也说不上来。”
“周围住着几万名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站连一个这么小的外伤都没有办法处理,难道一定要到大医院去吗?”黄先生建议:“首先,社区可以购进一部分自费药品,让居民自主选择;其次,即使是政策不允许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外科,但是像小外伤之类的消毒,也应该有人负责处理。不能机械地执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居民社区医疗的可及性。”
居民社区医疗可及性感受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时间的限制。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的秦女士告诉记者,她曾几次在晚上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寻医问药”未果,“有一次晚上8点多钟儿子发高烧,带着孩子过去了,却只有一个人值班,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秦女士说,“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该考虑适当延长服务时间,能有医生24小时值班最好了,不然有这么好的房子和设备用不上不也是浪费吗?”
社区医院是和居民最密切的医院,如果不处理好,很难让民众感到满意,因此,城市医改也应该要多加强社区医院和服务的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