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期望寿命有望提至73岁

cuteyy| 2012-02-11 16:07:11
阅读()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今天指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在“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岁,从72岁提至73岁。

 

  目前,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和疫情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

 

  邓海华指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暴发疫情、中毒以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传染病疫情总体稳定,慢性病防治不断加强,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在“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岁,从72岁提至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9.0%。下降到2011年的12.1%。

 

  艾滋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所有县均具备艾滋病检测能力;设立了1888个监测哨点,覆盖了各重点人群;建立了3124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在全国1156个县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已有700余家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投入使用。

 

  加强血吸虫病专业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防治水平。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网络基本形成,广泛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初步建立了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建立了精神专科学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及对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的机制;在全国部署了国家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决策指挥系统,组建了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4大类2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协调、决策评估、信息报告、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制定了流感大流行、鼠疫、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等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25个。2005—2010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由18.8万人增长至24.5万人,妇产科和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2.4万人增长至36万人。2011年,投入4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备基本设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有专兼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功能逐步加强。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