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偿献血制度致血液供应不稳定

phoebe| 2012-02-02 17:11:26
阅读()

  夏冬两季,我国一些地区往往出现用血紧张状况,业内将其称为“季节性血荒”。记者采访发现,我国无偿献血制度“靠天吃饭”,激励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不健全、采血机构运行难,部分医院用血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导致血液供应不稳定。
  
  靠天吃饭
  
  我国实施的是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以流动献血为主,主要来自于街头招募,由于尚未形成稳定的献血志愿队伍,天气变化影响人们外出会造成采血量波动,导致血液供应不稳定。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书城门口停靠着一辆流动采血车,记者看到,成都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向路人发放无偿献血宣传资料,有部分群众参与献血。工作人员冯瑾告诉记者,这里人流量大,他们每天都来,周末时一天可采100人左右,平时只有40-50人。“夏天、冬天大家不愿意出门,采血量会减少,更怕遇到下雨天。”
  
  血站和固定献血屋是我国无偿献血服务体系的阵地。然而,由于投入不足,无偿献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群众参与无偿献血服务可及性差。记者经常路过西南财经大学附近的一间献血屋,发现平时很少有人来献血,有时甚至大门紧闭。
  
  据了解,近年我国临床用血需求量以10%-15%的速度增长,而我国人口献血率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制度性短板
  
  记者调研发现,引发我国血液供应紧张的原因还在于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业内人士将其概括为“制度性短板”。
  
  “制度性短板”最突出表现是无偿献血者稳定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成都市血液中心主任王乃红说,四川省对无偿献血公民在临床用血后实行“先缴费后退费”政策,无偿献血者异地用血后需回献血地办理退费。“区域的限制、繁琐的手续让许多献血者及其亲属未能充分享受到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不仅影响公众献血积极性,还容易造成‘百姓无偿献血,血站卖高价’的误解。”
  
  采供血机构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发展不均衡,也是影响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
  
  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不够,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偏低,社会参与度不高。虽然四川省去年被评为无偿献血先进省,21个市州被评为无偿献血先进市州,但在四川个别县(市)区献血量尚不足当地用血量的30%,献血和用血比例严重“倒挂”,部分大城市用血多、采血少,而一些中小城市采血多、用血少。
  
  一般手术前,医生会准备一些血液,但根据相关规定,拿出冷库的血液即使没有使用,都无法继续使用,这可能会造成一些浪费。
  
  另外,不合理用血也引发用血紧张。四川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刘成说,虽然四川鼓励医疗机构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但没有具体要求。目前,全省仅6个市州的医疗机构开展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业务,且比例较低。
  
  开源节流
  
  为缓解血液供应紧张,基层专家学者认为,应坚持“开源节流”,完善相关的血液管理制度,加强对血流管理机构的投入,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血液使用监管。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多次献血者的鼓励。王乃红说:“国外许多地区,每隔4个月就可以献血,我国规定半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献血的供应量。从医学层面分析,4个月已足够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同时,打破目前表彰制度局限,允许市级政府每年表彰相关的献血积极工作者,调动社会积极性。”
  
  加大财政投入,保证无偿献血“有人宣传、有人管事、有经费办事”。刘成建议,将采供血机构建设纳入当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卫生、发改、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根据采供血机构业务情况调整充实献血管理机构,核定增加适当人员编制,加强献血组织保障;加大对献血机构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固定献血屋和流动采血车的建设。
  
  建立无偿献血服务长效机制,发展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在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校学生等人群中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无偿献血自愿者队伍。
  
  强化安全意识,建立用血评价体系。各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输血管理,做到科学用血、节约用血、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积极推广临床输血新技术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水平,探索建立包括临床输血处方管理、医院与血站间血液调配制度、手术备用血回收制度等内容的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评价体系,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使用效率和效益。(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关键词: 无偿献血 血荒 血库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