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推广“自体输血”来缓解血荒
近日,卫生部公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三级医院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开展和推广“自体输血”,以缓解血荒。血荒指血液偏型或告急现象,荒往往会出现在冬季和春节,特别是学生寒暑假期间。
中南医院输血科主任付有荣介绍,所谓“自体输血”,简单地说,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医生在术前合适的时间将病人的血抽出储存,术中再回输到病人体内,或是将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回收处理后回输到体内。付有荣说,“自体输血”技术难度并不大,一般的医院都能开展。只要手术患者血红蛋白超过137g,身体一般状况良好者,都可以做“自体输血”。
记者了解到,几乎九成手术都适合做“自体输血”,但实际上各大医院“自体输血”比例仅有不到1%。“自体输血”的手术病人康复比较快,不会引发溶血反应及免疫反应,也够有效避免艾滋病、乙肝等疾病交叉感染,但为何难以推广呢?
业内人士指出,“自体输血”宣传不够,很难得到患者认同。多数患者认为,做手术对身体是伤害,若再用自己的血,身体更难承受,因此不愿意“自体输血”。现在最先进的回收式“自体输血”不需要在术前提前抽去患者血液,而是将患者术中的出血回收后再回输给患者,但这种方法也没得到推广。除患者观念因素外,该方法由于使用一次性材料,若输血量在400毫升以下,则费用要比异体输血高出一倍。而医保对“自体输血”的一次性材料不予报销,使患者不愿意采取这种方法。
在中南医院,一位罕见血型的手术病人在相关血液库存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医生怎么劝说,宁愿等待几天也不愿意采取“自体输血”马上手术。
微微健康网温馨提醒: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其优点在于: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可以 节约用血,弥补血源不足,可以避免同种免疫以及输血传播疾病,减少患者医疗经费开支, 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