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三级医院将推广“自体输血”

xiaoke| 2012-01-12 11:07:56
阅读()

  卫生部2012年1月10日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北京市三级医院要建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开展和推广“自体输血”。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所谓“自体输血”是指手术前一个星期提前为患者抽出400到600毫升的血液储存起来,待手术时再输入其体内。或在手术中收集患者出血,经处理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这种血液对病人来说是最安全的。

 

  《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血液保护技术,建立“自体输血”、手术前后血液保护等输血技术管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患者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并将实施效果纳入科室考核指标。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监测、分析和评估本机构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情况。医院要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管理办法》还要求,三级医院应当建立输血科,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与血站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立血库,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这种“自体输血”在北京市协和医院已开始试点。目前北京有“自体输血”仪器和储存条件的医院并不太多。

 

  据了解,一台净化血液的机器就价值十几万元,每次使用的基本耗材费用在1100元到1900元之间。相比从血液中心取的每袋200多元的血,回收所用的价格确实高了不少。目前国内“自体输血”比例大约为20%,这离国际标准的30%到40%还有一定差距。而在欧洲国家,约有80%至90%的非紧急输血手术是在“自体输血”的支持下完成的。

 

  自体输血的主要优点:

 

  1、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2、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

 

  3、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

 

  4、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

 

  5、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