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药配塑料袋泛滥 被指污染环境
近日,家住闵行区的严先生前往一家三甲中医医院“抓药”,配了十副药,每副药有十味药材,每一味药材一小袋,足足有一百小包,拎了满满一马甲袋,很重也很不方便。每次煎药,他要将药材分装成一副药,然后一包一包地拆开,没用的塑料袋就扔到了垃圾桶。
和严先生一样,一些服用中药饮片的市民发现,现在去中药房“抓药”就像“配药”,抓药、过秤、分包等场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包包独立袋装的中药材,这招致了部分市民的质疑:“塑料包装不仅造成白色污染,还提高了药材成本,有这个必要吗?”
定量包装缩短等候
对此,记者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徐德生,他从病人的角度认为,小包装中药饮片优点大于缺点,病人得到了具体的实惠。
首先是中药饮片定量包装,大大缩短了病人候药的时间,“手工配制一副中药起码要20到30分钟,而现在吃中药的人越来越多,工作量非常大,如果采取传统方式,病人候药时间非常长,两三个小时是司空见惯的事。”
其次,中药配方传统采用“手抓戥称”的方式,随着服用中药饮片的病人大量增加,传统方法逐步显现称不准、分不匀、效率低、浪费大、卫生差等弊端,“原来的散装药材,‘称准分匀’是老大难问题。”徐德生主任表示,“如果剂量不准,怎么保证疗效?这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如今的小包装药材定量准确,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病人得益推广使用
从医院的角度来看,由于中药饮片现在是从饮片厂直接定量包装送来,不用现场分装,改善了工作环境,但是,药师的工作强度并不会明显减轻,“以前是在柜台上称药,现在要像‘逛超市’,推着车一袋袋取药。”徐德生主任客观地表示,“由于药材是密封在塑料袋内,可能容易变质或发霉,因此药房方面更要加强药材的养护工作。”
据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08年8月就下发了《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2009年4月确定了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使用单位,其中包括龙华、曙光、岳阳、市中医、普陀区中医等8家上海医疗机构。目前,龙华和曙光等医院已开始全面推广中药饮片的小包装化,从病人的意见和反馈来看,赞同声远远多于质疑声。
改进包装尚需时日
目前,中医医院内的小包装配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不分剂,由病人回家自行分装成一副副药,这种适合追求“速度”,想节省时间的病人;另一种是有专门的服务窗口帮助病人免费分装,适合看不清楚药名的老人或是图方便的病人,需要一定的等候时间。
至于塑料包装的成本和环保问题,徐德生主任解释说,采取塑料包装后,成本大约提高了5%,但是这部分成本并未计算在药品价格内,而是由企业和医院来共同消化。在国家限塑令出台后,塑料包装确实和限塑令相悖,作为业内人士,早在5年前徐德生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并未对塑料包装视而不见,生产部门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包装用品,但是一要符合药用要求,二要考虑成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改进。”
在《指南》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明确指出,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包装材料多为聚乙烯树脂类塑料,其降解时间长,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煎煮中药时需逐袋拆包,不如散装中药饮片方便,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尽可能选择可降解的环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