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科院联合筛出鼻咽癌高危患者

xiaoke| 2011-12-22 23:18:57
阅读()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病因与种族易感性(黄种人较白种人患病多)、遗传因素及EB病毒感染等有关,鼻咽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记者12月22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中科院联合能成功筛出鼻咽癌高危患者,并有望提供个性化治疗。

 

  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综合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检测7个鼻咽癌相关基因,能够把高危鼻咽癌患者从普通患者中挑出来,不仅可以预测鼻咽癌患者复发风险和生存预后,还将能够指导临床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接下来,该中心还将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验证以上结论。

 

  据悉,鼻咽癌是一种极具地理分布不均衡的恶性肿瘤,且和家族遗传有关。该研究项目牵头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邵建永表示,鼻咽癌的治疗难点在于早期诊断很困难,约七成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由于鼻咽癌一直缺乏理想的用于高危人群筛查、预警和早期诊断的方法,80%鼻咽癌病人就诊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临床上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于60-70%左右。

 

  邵建永解释说,鼻咽癌患者有低危和高危之分,高危患者人群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高危和低危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因而不能提供相同的治疗办法。各地医学专家目前都在寻找一个临床能有效判别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方法,并尝试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疗效。

 

  邵建永团队的研究项目从2005年开始启动,通过对大样本量鼻咽癌回顾性分析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来自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的1268例鼻咽癌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在18个前期研究或文献报道过的与鼻咽癌病因、浸润和转移、肿瘤血管生成等相关基因中,筛选出EB病毒潜伏膜蛋白1等7个与鼻咽癌病人生存预后最为密切的基因。

 

  他们结合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参数,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数学预测模型,筛选出431名高危患者,其他归为低危组。临床随访追踪发现,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被归类为低危组的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87%,而高危组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7.7%。邵建永教授指出,该预测模型有可能成为临床判别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有力工具,为开展鼻咽癌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他同时强调,该成果还需要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其对鼻咽癌病人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研究,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接下来我们会发动更多地区医学专家参与到该项目中来,并利用这样的办法来诊断鼻咽癌患者,若研究结果如我们所说,那就可能有效地改变目前的治疗策略,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对于低危的鼻咽癌患者,临床可以采用温和的治疗方案;对于高危的患者,临床应该采用更为积极的方法,比如加大放射治疗的射线剂量,或者放化疗结合加上分子靶向治疗等。

 

  该研究论文已发表在肿瘤临床诊治权威专业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上。

 

  微微健康网温馨提醒:患了鼻咽癌应避免体力上的过劳:如重体力劳动,熬夜,过度的体育锻炼等,均可使机体的内环境失衡,抵抗力下降,促使癌症复发或转移。治疗其间应注意局部卫生,每日数次漱口,必要时行鼻咽腔冲洗。一年内避免拔牙。尽量避免有害烟雾吸入,如煤油灯气,杀虫气雾剂等,并积极戒烟、戒酒。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