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多点执业或逼迫医院完善管理

jswei69| 2011-12-13 22:48:04
阅读()

  申城将试行“多点执业”,一名医师最多可到本市三个医疗点行医,此举对医院管理会带来何种影响?是否会出现医生尤其是大牌名医,因为有了其他的选择而“心不在焉”,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医院如何进一步练好内功,提升对开始“流动”起来的医生的吸引力?

 

  人心会否涣散

 

  采访中多位医院管理者表示,多点执业是大势所趋,有利于盘活医疗资源,改善资源结构不均衡。但不少人也担心,在当前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多点执业要良性发展,尚存很多疑问。

 

  瑞金医院副院长郑民华说,在国外,医生是自由职业者,可以自由在医院间流动,同时在多家医院注册行医。各医院对医生的管理,也通过任务书确定其工作量,只要完成本院工作并达到要求,其他时间一概不问。而我国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医生是单位人,医生的各种保险和福利待遇都由医院承担,医生从住院医生到专家的成长更离不开医院的全力支持,两者的关系几乎密不可分。探索多点执业仅仅是个开始,绝不意味着医生从此就成了社会人,变成了“自由身”。

 

  比如,第一执业点也就是本职,与其他执业点即兼职间,设定多少比例为合适?又如,名医专家在他处执业,待遇可能比原来医院更优厚,他们会否“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心或者推脱本院工作?事实上,即使在多点执业属于常态的国外,一些公立医院医生敷衍了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私立医院中挣钱的事情,也并非少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长坦言,一方面本市试行多点执业的具体细则尚未出台,医院管理者还吃不准可能的冲击有多大,另一方面目前医院多是粗放式的管理,对医生的工作量究竟该是多少,如何精确考核等等,都缺乏科学测算。“试点多点执业至少从理论上对现有的人事管理模式发起了挑战,‘倒逼’医院完善管理。”

 

  质量如何监管

 

  医生多点执业,如何有效控制医疗质量,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上海同济医院副院长罗明说,医生在本单位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流程,对执业环境、辅助团队也较熟悉,质量控制有保证。如果到水平相对薄弱的医院点执业,发生医疗事故与纠纷的几率大大提高,而本院的监管却鞭长莫及。

 

  本市新发布的开展多点执业试点的有关通知,明确了管理属地化,即“医师多点执业,应当接受执业地点的卫生行政部门及所执业的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但不少院长指出,由于医生与医院关系的紧密性,万一出了事情,原医院还是不能完全免责,至少名誉受损,“为此,医院可能会收紧对多点执业的申请,甚至阻挠医生去院外行医,与推行多点执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业内专家表示,医生“走穴”之所以饱受诟病,就是因为事故隐患重重。试点多点执业,让医生流动“从暗处到明处”,从“堵”到“疏”,长远来看有利于监管。关键是如何落实属地化,并在多点执业的细则中对事故或纠纷责任做进一步明确。

 

  专家还指出,医疗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对推广多点执业殊为必要。国外医院与签约医生会根据其岗位确定风险系数,万一发生事故,按照管理疏漏还是技术差错确定承担责任比例,由保险机构赔付。“医生要自然流动,不能少了这根‘保险带’。”市九医院副院长田卓平说。

 

  如何应对冲击

 

  一家医院的口碑固然与设施、环境、服务息息相关,但毋庸置疑的是,最能代表医院实力的,还是拥有多少名医大家,对疑难重症的治疗是否富于特色。而试行多点执业后,名医可能不再是医院“专有”,原来医院对患者的吸引力是否会因此下降?

 

  一些院长确有这种担心。他们坦言,新医改鼓励社会多元化办医,外资、民资医疗机构求才若渴,上海有关通知中更直陈“鼓励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所带来的冲击波就在不远的将来。

 

  但专家指出,申城大医院对此并未做好准备。无论为大专家做好服务,还是为年轻医生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都有不少缺憾。“过去可以借助体制把人才硬性‘摁’在原位,而多点执业试点表明,原先医院间森严的人才壁垒已经打开了一个口子。”

 

  医生有了多点的选择权,大医院不能永远“朝南坐”。专家指出,如何留住人才并吸引更多的好医生前来执业,势必成为医院间良性竞争的一个关键主题。“公立大医院不能固步自封,而应看清大势未雨绸缪,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才能免于将来人才流失,金字招牌褪色的窘境。”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