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秋冬季更易患上抑郁症
记者今天从市第三人民医院了解到,入秋以来该院抑郁症患者比平时增加10%左右。专家表示,秋冬季更易患上抑郁症,因此,心灵也要防“感冒”。
抑郁症患者约增一成
陈小姐是市区某单位的年轻职员,身材娇小的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做事井井有条,很有人缘。不知为什么,自入秋以来,她总觉得心情郁闷、沉重、压抑、并且总感觉很累,像没睡醒似的。特别是晚上下班回到家里,更觉得百般无聊、孤独、空虚,晚上睡不好,噩梦不断,有时甚至觉得活着真没意思。
在女友的建议下,陈小姐最终走进市第三人民医院,专家检查后诊断,她得了秋冬季里很容易发作的抑郁症。所幸经过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陈小姐的脸上又恢复了灿烂的笑容。
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科主任医师傅深省表示,秋冬发作的抑郁症又叫“季节性抑郁症”。在秋冬季节交替时,人体内分泌系统可能出现紊乱或不协调等症状,加上秋冬季节日照减少,人们情绪容易波动,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近段时间,像陈小姐一样出现抑郁症状的市民多了起来,比平时增加了10%左右。其中既有属于旧病复发的患者,也有一些新增的病例。
抑郁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应治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逆境时,每个人都难免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但有抑郁情绪的人并非都是抑郁症患者。据傅深省介绍,持续两周以上受情绪低落、心情郁闷、觉得活着没意思等负面情绪的困扰,而且对睡眠、工作、学习、感情和婚姻等社会功能产生影响的人,才能初步判断为临床抑郁症的患者。医学上也有专门的抑郁量表评定,分值超过了一定的临界值时,可以辅助确诊为抑郁症。
傅深省介绍说,抑郁症患者多为女性,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等更易发病。患者一般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当遇到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激化等不良因素影响时,便产生焦虑、无助的情绪。加上秋冬季节白天时间减短、阳光减少等特殊气候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抑郁悲观情绪。因此,建议广大市民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应注意随时进行自我调适。
此外,傅深省还表示,在中国,部分抑郁症患者情绪方面的症状不明显,而是表现出头痛、头晕、腹部不适、身体疼痛等躯体症状。因此,一些查不出生理原因的躯体症状也应该考虑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以免延误治疗。
家人要做好倾听者
傅深省表示,许多人认为抑郁症患者只是心情不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只要看开点就行,不用看医生,不用吃抗抑郁药。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认识,轻视病情,往往导致悲剧性的后果。他表示,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70%—80%的抑郁症患者都能治愈。
那么,抑郁症患者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傅深省表示,首先要进行积极的治疗,“药物治疗是必需的、主要的治疗,而且也是最便捷的办法。此外还要合并心理治疗。”同时,要主动敞开心扉,向亲友等倾诉自己的烦恼,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支持、陪伴。
同时,易感人群还应加强光照,每天至少做两小时的户外运动。特别是进入秋冬季后,光照时间明显减少,更应该在早上的阳光下进行户外活动,如慢跑、打球、爬山等。
由于抑郁症患者经常会觉得无助,特别需要家人的关心、支持、陪伴。所以家人要做倾听者,可陪其一起回忆过去的愉悦事件、经历,或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做一些其过去感兴趣的事。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家人还应高度重视,严加防范,并劝导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