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表明:90后大学新生心理状况比预期更健康

xiaoke| 2011-11-11 22:50:43
阅读()

  微微健康网小编今天从江苏大学刚刚出炉的“2011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中了解到,该校7900多名大一新生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2009年的相同调查相比,递增了3个多百分点。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江苏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李晓波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90后大学生面临就业、人际交往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然而,统计数据显示,该校新生心理状况良好的比例不降反升,这说明90后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统计显示,在大一新生经常体验的症状中,排在前10位的几乎都是神经、精神症状,约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有过对脏很在乎、在乎别人的视线、爱操心、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总注意周围的人等反映紧张和强迫状态。这表明了新生心理压力较大,情绪不稳定,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在人际交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父母期望过高位列第9位,显示大学新生的部分压力来自家庭环境。不过,这些90后新生适应性很强,李晓波解释,处于心理“亚健康”状况的新生经过入学教育和心理疏导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快有明显的改善。经过3至6个月,大一新生基本都能适应人际交往、环境、生活、学习、经济等生存状况的变化,随后将把重心放在找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这三大核心问题上。

 

  此外,这次调查还对研究生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记者了解到,研究生新生会经常体验到爱操心、在乎别人的实现、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等,调查显示,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情绪自控能力明显有所加强,但是更关心将来的出路问题,学业和来自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理压力较大。相关专家也提示,研究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不高,但是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比例要明显高于本科生,部分人具有明显的掩饰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亟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

 

  相关资料: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