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孤儿无人领养 泛滥爱心难比制度
近日,看到各大门户网站都在报道《广西6岁艾滋孤儿被媒体公开身份后无人敢领养》,人们都站在道德的最高毒呼吁关爱这个艾滋孤儿,却无人敢领养给予根本保障。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唯有对极端弱势个例落实在制度,才能文明健康的发展。
年仅6岁的小龙是个艾滋病孤儿,自从父母病逝后,独自生活了三个月。前不久,网络上星级转载相关报道后,小龙迅速成为“网络红人”。小龙的不幸童年令人唏嘘,也引来了许多网络爱心人士的关爱,然而,来自网络的爱心能否给予小龙现实的归宿?
孤儿是不幸的,携带艾滋病毒的孤儿更是不幸。但笔者认为这种“不幸”当止于失去父母与罹患病,而不应止于“现实生活的归宿”。如果为了给不幸的小龙找寻现实归宿而大肆报道,甚至使他成为“网络红人”来引起多方重视,才真令人唏嘘。泛滥的网络爱心能最终解决问题吗?还不如政府来个制度保障来得快?
牛车坪村是小龙所在地,周围都是熟人,但村干部和村民们却没舍得给分一点关怀,“一直以为是家人带他生活,看了报纸和网上登的才知道是他自己过。”牛车坪村村委的装聋作哑、牛车坪村村民的冷漠怎能如此彻底?如村里有喜事发生,却又能做到人人皆知。真是讽刺!更悲剧的是说“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让地方党委、政府感到了压力。”
问一句:孤儿和艾滋病病毒是突发事件吗?答曰:不是。经过媒体报道与传播地方政府才感到压力,正常吗?答曰:借口!6岁艾滋孤儿小龙迅速成“网络红人”,是政府“不到位”关爱激发了网络爱心泛滥。或许小龙是幸运的,不仅得到了网友的关爱,还得到了专业化机构的安置,及一个宽松平和的成长治疗环境。但笔者想问:中国千千万万个“小龙”呢,他们的现实归宿在哪?
来自网络泛滥的爱心,是道德催生的结果,但与制度绝不是一回事。无论是艾滋还是孤儿都是长期的社会问题,依赖爱心持续关爱绝不是可靠途径;就算政府部门“特别事情特别对待”临时处理,但这也并非是长期可遵循的制度。中国社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将极度弱势的人群落实在制度上。只有在制度与社会关注下,社会才能文明而迅速的发展。
现状是极度弱势的个例的制度缺位,所以,6岁艾滋孤儿小龙无人领养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