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老百姓“一滴香”能不能吃?

vivijkbj1| 2010-10-14 16:45:22
阅读()

 

 

 

公众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列出长串长串分子式,也不需要规范如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是或者不是,能吃或者不能吃,只要及时、明了,就能让公众舒一口气。

 

  《为学》有言: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放到现代,这个结论同样耐人寻味。日前,快速熬汤的不明添加剂“一滴香”被媒体曝光,记者想验证其是否有害,却遇上“玻璃门”:或是表示只负责检测是否含有送检者提出物质、或是要求提供送检物质的配方或具体名称,否则便难以检测。不知道对于这些部门,这真是“难或易”的问题,还是“为不为”的问题?

 

  普通公众,没有艰深的化学知识,面对未知的东西,有猜测、有怀疑、有恐慌,都是正常。更何况,近些年从“红心鸭蛋”到“瘦肉精”,从“毒奶粉”到“地沟油”,问题不断曝出,更加剧了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奶粉让人们认识了“三聚氰胺”,快餐让“聚二甲基硅氧烷”进入大众视野,难道非要公众都变成化学家,才能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公权力的存在,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之所以需要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存在,就是因为他们能代替公众成为化学家,从而避免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掌握大量化学知识,以神农尝百草的成本判断食品能不能吃。可以说,这是节约社会成本的必然选择。同时,公众也让渡了部分个人权力给这些部门。比如,普通人并不能因为冲进餐馆厨房发现有“地沟油”就进行罚款。

 

  也要承认,检测可能确有难度。正如作案容易破案难,物质千差万别,逆向分离自然不比正向融合。而且要下简单明确的结论,专业人士也难免心有忐忑。比如,对健康的成年人和对老弱病残,可能不能一概而论;是见血封喉还是长期积累,也可能因个人体质而异。这些都导致检测部门不敢下结论、不愿下结论,因而在公众需要说法时,失语噤声。

 

  问题的关键,在做还是不做。实际上,既然接受了公众让渡的权力,这个选择题就只能有一个答案,这是最基本的权力伦理。而之所以不做,仍是为个人或部门的利益得失所迷惑。


  接受检测、下了结论,准确了、明确了,生产厂家、地方领导可能不高兴;不准确、有差错,公众不满、舆论批评,更可能惹来一身腥。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躺着的人才永远不会被打倒,装睡的人才永远叫不醒。于是,或是设置工作门槛,送检要品名、要配方,一个要求没达到就打回;或是设置专业门槛,公布一堆术语,公众一头雾水,公不公布一个样;或是干脆谎报瞒报,正如金浩茶油致癌物质超标,却以维稳借口掩饰了大半年。

 

  公众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列出长串长串分子式,也不需要规范如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是或者不是,能吃或者不能吃,只要及时、明了,就能让公众舒一口气。甚至仅仅是接受送检样品,马上检测、正在分析的表态,也能抚慰不安的情绪。说到底,坦诚公开积极的姿态,才是食品安全管理最好的“添加剂”。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关键词: 一滴香 配料 评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